(香港文汇报记者 茅建兴、江鑫娴 浙江、北京报道)让散落在外的中华文化瑰宝回归祖国,是港澳同胞始终为之努力的心愿。一念在兹,万山无阻。在中国流失文物回归之路上,港澳同胞以各种方式参与,挽救了大量文物,并将其无偿捐回。一件件回归文物背后,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民族情感,更投射出港澳同胞对祖国深深的眷恋与热爱。
2014年10月,曹其镛夫妇向浙江省浙博漆器研究基金会捐款。香港文汇报浙江传真
自2012年起,香港著名企业家曹其镛夫妇先后三次捐赠了162件(套)漆器给浙江省博物馆,近日又捐赠38件清代中晚期以来的漆器精品,极大地完善了浙江省博物馆中国古代漆器的藏品结构,使浙江省博物馆的漆器收藏位居全国前列,成为全球古代漆器收藏与研究的重镇。「这批漆器能够聚集在曹家,是缘分,散是常,聚是缘。很多东西都是个缘分问题,最主要还是要在现有的环境下,按照自己的理想尽量做好,做到『问心无愧』,这四个字很重要。」曹其镛这样说。
元「张成造」剔红婴戏图盘 曹其镛夫妇捐赠
曹其镛:发挥作用见物见精神
浙江省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纪云飞告诉香港文汇报记者,曹其镛始终坚持「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理念,满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曹先生和我看法一样,其实『收藏』两个字是不能把东西藏起来的,要研究要展示,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见物见人还要见精神。支撑一个收藏家的其实是家国情怀,到最后这件东西是社会的。」
清中期 剔红花卉纹画舫式香盒 曹其镛夫妇捐赠
曹其镛在香港与纪云飞会面时也表示,「这些旧东西,古董古玩也好,就是有人收起来藏起来的,还是要流通,因为流通才有价值。我从来不认为我是一个收藏家,我就是喜欢把东西聚起来,但是将来肯定还是要回归社会大众,回归到博物馆。」
2020年末,一场关于圆明园马首铜像的划拨入藏仪式引起了广泛关注,标志着这一重要文物百余年的回家之路画上圆满句号。马首铜像亦成为第一件回归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马首回归之路,汇聚党和政府、港澳同胞磅礴力量,符合人民群众殷切期待,诠释着「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同时也树立了新时代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地的成功范例。
圆明园兽首铜像原为圆明园海晏堂十二生肖喷泉构件,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后流失海外。兽首由清乾隆年间西洋画家设计,中国宫廷匠人制造,融合东西方文化特色。兽首形态逼真,表现细腻,展现出较高的工艺水平。
何鸿燊:沉痛史实不可以忘记
2007年8月,国家文物局获悉马首铜像即将在香港拍卖,第一时间表达了终止公开拍卖的坚定立场和促成文物回归的良好意愿,与相关机构开展合作,积极斡旋。当年9月,港澳知名企业家、爱国人士何鸿燊得知情况后,斥资购得圆明园马首铜像,表示会将马首捐赠国家,希望藉此带动更多人参与保护中国文物的工作,共同宣扬爱国爱民族意识。
2007年,何鸿燊斥资拍得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大水法马首铜像,后捐赠给国家文物局。 资料图片
2007年10月4日至8日,马首铜像在香港展出,让港人一睹真貌。10月9日,马首铜像转往澳门继续展出。何鸿燊曾在当年预览揭幕时表示,与一般艺术精品不同,圆明园马首铜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见证。当参观者惊叹于马首铜像如此逼真、如此细腻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铜像背后的百年历史,以及一段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可以忘记的沉痛史实。他为能够参与抢救流失海外中国文物的工作感到荣幸,希望带动更多人参与保护中国文物工作。
随后,马首铜像伴随澳门12年,直至2019年11月何鸿燊将马首铜像正式捐赠给国家文物局。 2020年12月1日,国家文物局将马首铜像划拨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收藏展示。
近年部分重要文物回归
●2019年3月 意大利向中国返还文物艺术品796件,是近20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流失文物返还。
●2019年8月 流失到日本的一级文物曾伯克父青铜器组件被成功追索回国。
●2019年11月 何鸿燊将圆明园马首铜像正式捐赠国家文物局,后被划拨北京市圆明园管理处收藏并展出。
●2020年10月 流失英国25年的68件走私文物回归。
●2021年除夕 流失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自日本回归后亮相春晚。
●2024年1月 国家文物局成功从美国追索被盗流失的一级文物西周丰邢叔簋,持有人无偿返还。
●2025年3月 国家文物局在美国纽约曼哈顿检察官办公室接收其向中国返还的41件文物艺术品。
●2025年5月 流失美国79年,国宝文物子弹库帛书二、三卷回归。
部分港澳同胞捐赠祖国文物
●香港收藏家杨铱:1959年至1964年间,将5,000余件文物捐赠给广州市政府,这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接受的最大规模文物捐赠。
●香港收藏家叶义:1984年将毕生珍藏的81件犀角文物,无偿捐赠给故宫博物院。
明犀角雕加官进禄三足爵杯 叶义捐赠
清犀角雕梅枝仿古纹四足匜式杯 叶义捐赠
●港澳知名企业家何鸿燊:2003及2007年两度出手,斥资拍得流失海外的圆明园大水法猪首及马首铜像,并将猪首铜像捐赠给了保利艺术博物馆,马首铜像捐赠给了国家文物局。
●香港收藏家郭炎:在了解大堡子山秦公墓地流失文物情况后,于2011年将自己从境外购买的2件鸢形金饰片和1套金铠甲片捐赠给国家文物局。
●香港知名企业家曹其镛、曹罗碧珍夫妇:自2012年起,陆续捐赠了162件(套)漆器给浙江省博物馆,近日又捐赠38件清代中晚期以来的漆器精品。
故宫「建福榜」 港机构过半
在故宫博物院,来自香港藏家的无偿捐赠亦成佳话。香港收藏家叶义先生将其收藏的81件罕见明清犀角雕刻艺术品捐给北京故宫博物院;香港著名收藏家罗桂祥和杨永德也曾将自己的藏品捐给故宫。
香港文物收藏家叶义 资料图片
港名医稀世犀雕献祖国
叶义祖籍广东省惠阳县,岭南望族,世居香港,父亲为香港名医叶锦华。叶义自幼聪颖,早年在香港大学和上海医学院攻读医科。毕业后任军医,在抗日战争中为国效力。抗战胜利后续往英国深造。1950年回香港行医济世。医术精湛,活人无数,以医术医德闻名港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叶义在参观北京故宫博物院时,曾向当时的副院长杨伯达先生表示,将在适当时机,向故宫博物院捐赠一批文物。不曾想叶先生尚未及亲自办理,于1984年骤然辞世。叶义去世后,在相关机构协助和关照下,叶义珍藏之81件犀角雕刻运抵北京,并于1985年1月在北京完成捐赠交接仪式。为彰扬叶义先生义举,1985年5月,在故宫博物院建院60周年前夕,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举办「已故香港叶义大夫捐献犀角杯展览」。
港商捐资保护文化遗产
除了捐赠收藏品,在故宫博物院的「建福榜」中,不少香港商人和机构亦榜上有名。故宫博物院于2016年在建福宫花园延春阁一层设立「建福榜」,以此铭记和表彰为故宫博物院事业发展慷慨捐资的机构和有识之士,也让更多公众了解社会力量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所给予的大力支持,彰显公益精神。目前,「建福榜」共有8个机构(个人)上榜,其中5个来自香港。
【特稿】浙博珍惜捐赠 多元策展推广
据香港文汇报记者了解,创建于1929年的浙江省博物馆已累积接受了来自社会各界近千人次的捐赠。根据统计,浙江省博物馆馆藏珍贵文物中,捐赠文物的总数占比高达45%,捐赠文物数量庞大,质量精美,是浙江省博物馆得以日益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石之一。
曹其镛与纪云飞在香港合影。香港文汇报浙江传真
特建漆器专用库房
2012年1月,曹其镛夫妇正式决定向浙江省博物馆无偿捐赠所珍藏的中国历代漆器。当年10月,「曾在曹家——曹其镛夫妇捐赠中国古代珍贵漆器特展」在浙博武林馆区隆重开幕,呈现了宋元以来的辉煌而精湛的漆器工艺。浙博特邀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陈丽华研究员、故宫博物院漆器研究专家夏更起等,会同浙江省文物鉴定中心的柴炫华研究员等,对这批珍贵漆器进行鉴定、定级,其中一级文物21件,二级文物122件,三级文物16件。
为感谢曹其镛夫妇的慷慨捐赠,浙江省博物馆在武林馆区特改建恒温恒湿漆器专用库房,曹其镛夫妇捐赠的162组(总计169件)珍贵漆器,现已全部在浙江省博物馆展厅中展出,其中常设孤山馆区的漆器艺术馆「重华芳山——宋元明清漆器艺术陈列」展出55件,2023年8月开幕至今的之江馆区「桑梓漆缘」展厅展出112件,「太古之音」古琴艺术与历史的专题陈列,其中捐赠的「清中期剔红携琴访友图梅花式盒」也在此展出。曹其镛坦言,「放在家里,只有少数人可以看到;放在博物馆,可以让大众看到中国漆器的美丽。」
基金资助古漆研究
浙江省人民政府为了表彰曹先生的义举,弘扬爱国爱乡的精神,特奖励曹先生夫妇1,000万元人民币。为推动漆器文化的研究与推广,曹其镛夫妇决定捐献这笔奖金,用于成立「浙江省浙博漆器研究基金会」,重点资助「浙江省中国古代漆器研究中心」开展学术活动。
多年来,浙博不仅让这些珍藏的漆器全部在浙博展示,也多次精选藏品借展,包括与故宫博物院联合推出年度大展,参加了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等。
拉近大众与「漆」距离
浙江省博物馆系统整理「曾在斋」的漆器收藏,整理出版了《烟云集——曾在斋藏宋元明清漆器》、《曾在曹家——曹其镛夫妇捐赠中国古代漆器》和《仍存曹家——曹其镛夫妇珍藏中国古代漆器》等专著。自2018年起,主办「走进漆器」系列活动,每年都与海内外对漆器抱有兴趣和热爱的观众相约,体验的大漆工艺和制作的工艺品种类多种多样,成功吸引众多参与者,为零基础的观众提供与「漆」近距离的接触体验。
今年基金会也将举办走进漆器系列——漆器深度研修项目,并启动编纂漆器研究系列丛书项目,将前往海内外中国漆器藏品较多的国立、私立博物馆,拜访私人藏家,收集漆器图文影视资料,筹备开展翻译相应外文漆器研究著述、论文工作等。
责编:罗慧